• 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赶考路从这里启程
西柏坡动态
时事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西柏坡动态
为新中国宣传文化事业奠基
发布时间:2018-06-04浏览次数:1
为新中国宣传文化事业奠基
2018.5.22石家庄日报
■陈列展室里一幅幅图片和翔实的文字介绍,生
动展示了中宣部在西柏坡时期所作出的贡献。
■复原的办公室中,办公桌椅和旧式电话等依照
原样摆放着,既朴素又简单。
■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坐落在北庄村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旧址。
探访红色村落 感受精神传承
北庄村
纪念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70周年特别报道
中共中央宣传部(简称“中宣部”)随中共中央来到西柏坡后进驻北庄村。西柏坡时期,中宣部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加强新闻舆论宣传,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及各战场上的胜利消息进行及时宣传报道,极大地鼓舞了军民士气。同时,创办高等学校、恢复中等和初等教育,发展文化出版等事业,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在宣传、文化、教育等方面正规化、制度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本报记者 杨惠玲/文
张晓峰/图
平山县北庄村距离西柏坡纪念馆、中共中央旧址大约1公里,复建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旧址坐落在离村子不远的地方。这是一片气势宏伟的北方民居建筑,传统的起脊正房和平房厢房的三进两出格局,让这里显得庭院深深。院子里开得正艳的芍药花在阳光下显得更加娇媚,随着微风轻轻摇曳,似在欢迎着前来参观的游人。
北庄人的无私支援
1947年3月,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时,中宣部一部分机关工作人员在部长陆定一的率领下跟随中央前委负责宣传工作;新华社范长江率部分人员作为党中央机关的一部分,以“四大队”的番号,也跟随党中央转战陕北,负责新闻宣传工作;中宣部其他机关人员、解放报社及文教工作团工作人员经五台向太行转移。
1948年5月,中宣部陆定一及范长江部进驻西柏坡北庄村,随同中央工委转移的中宣部其他部门也于5月、6月分别到达西柏坡。
1948年5月23日,中央办公厅《关于撤销中央工委和中央后委、调整中央及军委各部门负责人的通知》中甲部分第三条明确陆定一同志为中宣部部长,西柏坡时期的中宣部组织机构正式建立。
抗日战争时期,北庄村就是著名的 “抗日模范村”。中宣部进驻北庄村后,北庄人民从人、财、物方面给予无私支援,保障了中宣部机关干部的生活及正常工作的开展。
中宣部所在地是当时平山县开明士绅齐学韶的房子。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来到平山,齐学韶一次就捐出了800石小麦和十几杆枪,供八路军和新兵团使用。在其影响下,村里的地主和富户纷纷献粮捐款,支持抗战。
曾有村里的老人回忆中宣部进驻北庄村时的情况。当时村干部是在中宣部来的前一天才得到了上级党组织的通知,村里的主要任务是为中央机关提供住房和生活用品。村里的群众听说中央机关要来,高兴得不得了,纷纷腾出自家最好的房间、拿出最好的粮食。不到一夜时间,全村群众已准备好上百间房屋、数百担小米以及锅碗瓢盆。后来,村民们才知道驻扎在这里的是中宣部机关。
中宣部的历史贡献
中宣部进驻北庄村后,对解放区的宣传、文化、教育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和规范,制定了宣传工作中的请示报告制度,明确了新闻报道工作制度和城市党报办理方针;同时,不断恢复和发展教育事业,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有力地配合了解放战争的顺利推进。
1948年8月,在中宣部的组织下,先后组成四个记者团到华北地区采访,采访之前召集记者团到西柏坡接受培训,刘少奇等为记者团作了报告。刘少奇在讲话中阐释了新闻媒体的重要性及如何密切联系群众、如何宣传党的政策等新闻工作的方法。
1948年10月,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中宣部抽调新华社一些业务骨干组成“小编辑部”,到西柏坡中央大院集中办公,在副部长胡乔木直接领导下编写和处理重要稿件,主要负责对各地来稿的审稿和编写新闻、评论的任务。
为适应解放战争和建立新中国的需要,把中央的声音及时地传送到各个战场,中宣部加强了对媒体的重组和复刊工作。1948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将《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的《人民日报》合并,定名为《人民日报》,作为华北中央局的机关报。1948年6月15日,《人民日报》在平山县里庄村正式创刊。1948年12月,《中国青年》在平山复刊。毛泽东亲自为《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手书了报头。
1948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创办马列学院的决定》。随后,中宣部着手建立马列学院,从各地招考了100多名具有工作经验和一定文化水平的负责同志组成了第一批学员。11月8日,马列学院第一班在离西柏坡不远的平山县李家沟口村开学。
1949年2月,中宣部根据中央指示,精选了一套“干部必读”书目12本。这套书后来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大干部、群众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的必备书籍,对培养干部、提高干部理论水平,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中央的直接领导下,中宣部指导对旧学校进行保护、接收和改造。随后,迅速创办了华北军政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指挥学院的前身)、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中央外事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前身)、华北大学工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等一系列大学。与此同时,还在各解放区开办了大量的各级各类干部学校,采取精干和正规的方针进行整顿,建立正规教育制度。
中宣部对翻译及出版工作给予了极高重视,主要是编辑、翻译、出版马恩列斯的著作,并围绕党员的理论学习编辑有关的专题文集和普及性读物进行宣传。
1948年10月26日和1949年8月14日,由中宣部发出《关于电影工作的指示》和《关于加强电影事业的决定》。1949年北平解放后,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收了原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中央电影企业公司第三电影制片厂,于1949年4月20日成立北平电影制片厂,同年10月1日改名为北京电影制片厂。
在中宣部的指导下,1948年5月,由华北局在平山编辑了《中国人民文艺丛书》,共收集延安座谈会后解放区的优秀文艺作品50多种,包括小说、诗歌、戏剧、曲艺等体裁,新中国成立后由北京新华书店出版。其中,《白毛女》、《刘胡兰》、《兄妹开荒》等许多剧目成为革命文艺的经典之作。
小村庄的美丽蜕变
走进复建的中宣部旧址,这座典型的北方四合院让人感受到一种大气和静谧。
在复原后的陆定一、徐特立办公室和住室,土炕、办公桌椅和旧式电话依照原样摆放着,既朴素又简单。在两侧厢房的数个陈列展室里,一幅幅图片和翔实的文字介绍,生动展示了中宣部在西柏坡时期所作出的贡献。
1958年修建岗南水库时,北庄村迁到了现在的位置,南临岗南水库和西柏坡干部学院,全村320多人,耕地100亩,是一个集山区、老区、移民区于一体的小村庄。
随着时代的发展,村里的土地已不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因此全村近一半的村民都外出打工。
平山县财政局驻北庄村扶贫工作组组长崔国兵介绍,为了帮助村里脱贫致富、进行面貌改造提升,2016年3月工作组进驻后,为村里铺路3000多米、进行自来水管道和污水管网改造,并安装了40盏太阳能路灯。“加上建设美丽乡村时安装的太阳能路灯,现在村里80盏太阳能路灯让村民们夜晚出行非常方便。”村里还利用圣航种植专业合作社承包村里土地种植油用牡丹、红凯农业专业合作社承包土地种植苹果树、村民入股光伏发电站、白鹿集团利用产业发展贷款带动贫困户等方式,已使全村24户贫困户中的23户实现了脱贫。
“生活上富裕了,村民们的精神上也要富裕起来。”村干部介绍,村里在有关部门的帮扶下,在村民文化广场安装了十几组健身设施,每天晚上都有村民在这里进行健身、跳广场舞,“村民的文化生活也一天天丰富起来了。”
(来源:石家庄日报 5月22日)